文隱世界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國之文字-論採用白話文和簡體字之不當

向下

中國之文字-論採用白話文和簡體字之不當  Empty 中國之文字-論採用白話文和簡體字之不當

發表 由 周公子 2012-12-31, 20:11

中國之文字及中國文化中, 語言, 文字和文學的關係----兼論採用白話文和簡體字之不當

東漢許慎之說文解字序有云: [倉頡之初作書, 蓋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文者, 物象之本; 字者, 言孳乳而寖多也.] 由此可知, [文]即指象形而造者, 多為獨體; 而[字]則是指合兩文或以上所配成者. 兩者合稱為[文字]. ----現在則一概稱為字了. 中國文字由於中國民族之獨特創造, 自成一系, 舉世不見有相似及可比擬者. 中國人最早創造文字之時間已難斷定, 據安陽甲骨文字, 總已在三千年以上.

說文解字序又云: [周禮, 八歲入小學, 保氏教國子, 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建類一首, 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託事, (令)(長)是也.

中國文字之構造, 實有特殊之優點. 最先是以象形開始(如: 日, 月). 繼而指事(或稱象事, 如: 上, 下二字, 視之可識為上下, 察之見上下之意). 又以[文]相組合或顛倒減省而有會意(或稱象意, 如: 合[人][言]成新字信; 合[止][戈]成新字武). 更以形和聲相錯綜配合而有形聲(或稱象聲, 諧聲, 如: 以事物之形[木]配合相同聲音之[甘]造成一新字柑; 以事物之形[水]配合相似之聲音[可]造成一新字河). 有此四者, 中國文字之大體已備. 形可象則象形, 事可象則象事, 無形事可象則會意, 無意可會則諧聲. 以文為母, 以字為子, 文能生字, 字又相生. 繁衍漸多, 而有轉注(如: 考, 老). 轉注以本意相生, 本意有感不足, 則變通其義而有假借(如: [求]為毛衣, 假借為祈求之[求], [西]為鳥栖巢, 假借為東西方之[西]). 四象為經, 注借為緯, 此中國文字之所謂六書也.

中國文字雖曰形符, 實多音標. 而形聲會意, 錯綜變化, 尤臻妙境. 現舉一例以說明之: 大抵古語作[辟]音者, 皆有分開在旁之意. 故臂, 上肢在身兩旁也. 擘, 大指獨分一旁也. 躄, 下肢離披不良於行也. 擗, 以手裂物分兩旁也. 劈, 刀剖物開也. 襞, 布幅兩旁相縫疊也. 璧, 玉佩身旁也. 嬖, 女寵旁侍也. 壁, 室之四旁也. 僻, 屏開一邊, 側陋邪僻, 不在正道也. 闢, 門開兩旁也. 避, 走向旁去也. 譬, 以旁喻正, 使人知曉也. 癖, 宿食不消僻積一旁也, 又或嗜好所偏也. 此即許氏所謂建類一首也(建立同類之字出於一本, 如以上所舉之字皆出於辟). 故凡造字, 取聲符亦同時取其意義者為轉注; 取聲符而不具意義者為形聲. 再進而言之, 聲相通轉, 義亦隨之, 如辟通邊, 邊通旁, 又通偏, 故通其聲斯識其義.

中國文字另一獨特之優點乃是能以甚少之字數而包舉甚多之意義. 中國文化經歷愈久, 但文字能溝通異代, 其文字數量不單止没有日增, 反之; 其常用字數且較古時為少. 古時事物較簡單, 為分辨清楚或言談簡省, 每物常作一字. 考之說文, 如: [騭, 牡馬也.] 今則直稱雌馬. 又馬額白曰馰, 今則直稱馬額白. 又馬一額白曰[馬間], 今則直稱一目白. 馬淺黑色曰騩, 今則直稱馬淺黑色. 又馬青白雜毛曰驄, 今則直稱馬青白雜毛. 馬銜脫曰駘, 牧馬之苑曰駉, 類此不勝枚舉. 現今騭, 馰, [馬間], 騩, 駘, 駉等字幾已不用, 文字之簡省, 此其一也.

後世有事物新興, 必有新興之言語. 輪船, 鐵路, 飛機, 電影等新事物, 皆是以舊有之文字組合而成. 所以無需增新字而義卻日富. 其實許多新事物, 求之雅言, 皆有相應字語可以借用. 如車輪外胎, 尋之古文, 曰輮, 曰輞. 但現今直言車胎, 或曰橡皮車胎, 不必復用古文輮, 輞等字. 又不必另創橡輮, 橡輞之名; 更不必為[橡皮車胎]另造新字. 此實因中國文字簡潔, 一字則一音, 一音則一義. 若單音單字不足應用, 可連綴數字: 而曰車站, 而曰橡皮車胎, 即目之為一新字亦無不可. 像這樣連綴舊字以成新語, 則字數雖有限, 而新語卻無窮, 如此便可免去無窮增字之弊.

東漢說文解字, 所收字數有九千三百餘, 乾隆朝所刻武英殿珍藏版棗木活字共約六千數百字, 但四庫鉅著, 唐未鴻篇, 所用文字約略可包. 民國以來, 中華大字典所收之字不過四萬餘, 但只備存體制, 非關實用. 至於今日社會一般常用, 約一千二百餘字便綽有餘裕矣.(與英文比較, 其普通字典所收單字常逾四, 五萬之多. 據今所知, 英文單字已超過一百萬個以上)

中國最古的一部文學著作詩經, 距今約有三千年之歷史. 但今日一初中學生, 只須稍加指點, 便可瞭解其大義. 如: [一日不見, 如三秋兮.] 此句除一兮字外, 其餘即一十歲之年幼學生亦可明白. 故此一語, 遂可成為二千多年來中國社會一句傳誦不輟之成語. 又如: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此兩句, 除思字外, 霏霏兩字, 須略加闡釋, 而此兩千多年前的一節絕妙文辭, 其情景, 其意象, 直令在兩千數百年以下之一個十二歲幼齡學童, 亦可瞭解, 且明白如在目前. 若使一高中學生, 得良師指導, 可以不費甚大之功夫, 對這一部兩千多年前之最高文學, 能習誦其三分之一, 應無困難. 國人習熟, 視若固然. 但試問, 世界尚有其他民族, 亦能不費甚大之功夫, 而直接誦習其兩千年以上之文字和文學作品有如中國之例? 須知, 文字為表達文學的工具. 以上所說的情況正是由於中國文字具有其獨特之處. 與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較, 其他民族語言與文字之隔離較近; 而中國則獨較遠. 因語言會隨地隨時而變, 與語言較相近之文字, 易受時地之限制而陷於地域性和時間性. 中國文學則正因為其文字與語言隔離較遠, 所以比較不受時地之限制.

語言與文字之分途發展, 實為中國文化之一特徵. 自[周尚雅言, 秦法同文], 我國在二千多年以前, [字形]及[字義] 皆已統一. 故雖廣土眾民, 各地方言紛歧, 並不影響整體人民之溝通表達. 字形及字義之統一固然重要, 尤有要者為書寫上使用文言文, 而非各地採用自己的方言從事口語化的書寫(此即語言與文字分途發展之鐵證). 套用一句今天的術語: 文言文實乃表達正確意思之一套程式, 而文字乃此程式所使用之符號. 故二千多年來, 語音雖變遷不知凡幾, 但用以傳達正確意思的程式始終如一(極其量在某些細節上略作修改而矣). 因此, 二千多年前的古書, 其意思還是清楚如昨, 瞭解毫無困難.

提倡白話文的中實在是目光短淺(如此說其實也算很客氣的了), 非徒不能瞻, 更不能顧後. 使用了白話文來書寫, 許多人認為没有必要再學習已經用了二千多年的程式, 而更多的人是没有機會去學習這套程式(其實這程式是非常之簡單, 只要初中程度已足夠應用. 若加強訓練, 小學畢業也可運用). 如此, 則二千多年來祖先遺留至今的文化財產, 不啻一刀斬斷. 我們好像驟然和文化和歷史脫了節, 而我們過去輝煌的文化終將渺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即了!

尤有甚者, 提倡白話文的人, 以為文言文必須學習才能書寫; 不像白話文是口語化, 說甚麼便寫甚麼, 非常簡單, 無需學習. 若大家競相以口語寫作來表達意思, 則廣東人用廣東方言書寫; 福建人用福建方言書寫; 江蘇人用江蘇方言書寫. 不同地方的人各用他們自己的方言書寫, 大家不再採用同一程式. 試問, 不同地方之人, 彼此如何能夠溝通? 如此一來, 豈非又復古到周朝之前了. 或有人說, 大家可採用國語(北京話)書寫, 如此則有標準, 則可共通化, 普遍化了. 這馬上引起了兩個問題. 其一: 既然要採用母語之外另一種方式, 同樣是學習, 為何不學好得多且已經通用了二千年以上的文言文呢? 另一問題則更為嚴重得多了. 須知, 語音會隨著時代而變, 口語也常在變. 即使現在全國的人都懂得, 同時也採用國語方式來書寫; 但數十年後, 由於口音及語言之變化, 那時, 回看數十年前所寫的東西已覺格格不入[現在很多人看民初的著作已覺有隔膜了], 更遑論百餘年或更長遠之後的歲月了. 如此, 我們的文化豈不是經常, 且永不能銜接, 永遠都只處於嬰兒階段嗎? 請看歐西各國, 古希臘和拉丁文, 今日歐洲人士能識能讀者有幾何? 即在十四, 十五世紀時之文學名著, 今日之宿學, 非翻字典亦不能驟曉也. 這就是他文字和語言相結合的結果.

星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 以一華僑能在海外異域建立一以中國人為主的國家, 且定北京話和英文為其國家並行的語言, 以中文和英文為其國家並行的文字, 確有他過人之處. 尤其他没有數典忘祖, 最是難能可貴. 可惜他在選取文字時, 竟然用了簡體字. 不管是政治上, 或是其它任何的理由,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自從共產黨統治了中國大陸, 我不管他是如何地極權, 如何地漠視民生; 光是將傳統文字換成簡體字, 便是一項瀰天大罪. 當初執政者的無知, 淺見以及愚昧, 造成了這一永遠没法原諒的絕對錯誤! 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為---中國字許多是筆畫繁多, 書寫不便, 於是大事摧殘, 任意簡化, 成為今天面目全非之後果. 須知, 中國字每一個都有來源, 有出處及有意義, 其眾多優點在上文已清楚詳述. 許多時候, 對一從未見過的字, 甚至可以望字以見義; 而且除了少部份的字筆劃比較多外, 大部份都是筆劃簡單的. 如今, 經簡化後, 面目全非, 不但不能夠望字生義; 更加不妥的是----一個簡體字往往同時代表了幾個以往所用不同的字, 意思易混淆不言而喻. 如此一來, 無疑字是簡化了, 但意思混淆易引起學習和溝通的困難, 以會使人誤解其意, 兩者相較之下反覺比以前更為不便和不妥當了. 再者, 我們數千年以來優美文化, 經此一劫, 可謂元氣大傷, 長此以往終必喪失淨盡, 書不焚而自焚. 過去雖曾受蒙古及滿清統治, 但中華文化始終仍舊保存; 倡用簡體字的人, 難道不是炎黃子嗣嗎? 為何做出如此數典忘祖, 自絕於傳統的千古罪孽? 及身而止也就罷了, 偏偏此舉卻又定必害延子孫, 為禍無窮! 我真不知始作俑者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面對列祖列宗?
周公子
周公子

文章數 : 182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