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隱世界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說姓氏談名字

2 posters

向下

說姓氏談名字 Empty 說姓氏談名字

發表 由 周公子 2013-03-17, 19:06

<個人學識有限, 不自量力欲以供同好作參考. 以下所言, 可能多有錯誤或不當之處, 望方家加以指正!
如能拋磚引玉, 更屬萬幸! >


觀看古籍, 常受姓氏所困擾. 春秋左傳人物眾多, 而一人幾乎有三個以上的稱呼(這是因其時除了姓外還有氏, 姓平常不用而用氏, 另古人除名外還有字, 時而稱名, 時而用字之故); 左傳作者寫一人, 或稱其氏, 或用其名, 時而又用字, 再加上又用其封邑或官銜甚或謚號, 初看實令人摸不著邊際, 有時看了半天, 才知所說原來是同一人也. 如能弄清姓氏, 曉其名字, 看起來便容易得多了.

然則姓和氏, 名和字究竟有何不同呢(名和字較姓和氏為簡單)? 今先言姓氏. 通鑑外紀注云: [姓者, 統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 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遠古之時, 一對夫婦居在某地, 子孫漸繁衍而成一族; 而在鄰近地域, 亦有他族聚居, 部族之間為了區別, 於是有姓的產生.
其後, 一同姓部族由於子孫不斷繁衍, 有些分枝開始散居他處, 而每支各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 這就是氏.
而當一氏族又不斷繁衍, 再度分枝, 遂又有新的氏族產生; 但其姓則始終為一也. 故姓在遠古時期可說是一個部族的符號, 而氏則是其分枝的符號.

遠古時期, 是根據一個人的出生地或出生時的情況而有姓的; 其後則依其居住之處或其行事而衍生出氏. 今試將遠古時期姓和氏之產生略舉例如下:

炎帝----生長於姜水, 因以姜為姓. 教民務農故稱神農氏. 又說他生於厲鄉, 或說生於列山之石室, 故稱厲山氏, 列山氏, 烈山氏.
黃帝----生長於姬水, 因以姬為姓. 居於軒轅之丘故以為氏. 因他是有熊國君, 又稱有熊氏.
少昊----黃帝子, 嫘祖所生, 邑於窮桑, 號窮桑氏, 國於青陽, 又號青陽氏.
顓頊----黃帝孫, 昌意子, 佐少昊, 二十即帝位, 初國於高陽, 因號高陽氏.
帝嚳----黃帝曾孫, 年十五佐顓頊受封於辛, 後繼顓頊王天下, 號高辛氏.
唐堯----帝嚳次子, 生於伊, 嗣徙耆, 故稱伊耆氏, 初封陶, 後徙唐, 又稱陶唐氏.
虞舜----居姚墟, 因以姚為姓. 為庶人時, 堯妻之二女, 居於媯汭, 以媯為氏(其後代在春秋時封於陳, 以媯為姓).
夏禹----顓頊孫, 其母吃了薏苡仁懷孕生了他, 故以姒(苡)為氏, 國號為夏, 又稱夏后氏(周武王克商, 封夏禹之後於杞, 其不得封者以夏為氏).
契----帝嚳之子, 舜時官司徒, 佐禹治水封於商, 為商之始祖. 由於他母親(帝嚳次妃簡狄)吃了燕子卵懷孕而生他, 故以子為氏.
后稷----帝嚳之子, 母為帝嚳原妃姜原, 幼喜栽種, 長好農耕, 堯用他作農師, 舜禹平水土, 叫他敎民稼穡, 播時百穀, 封他在邰, 號稱后稷, 為周之始祖.

從上述例子, 當知中華民族的漢族人為何自稱為軒轅之後, 炎黃子嗣了. 遠古時期, 中華民族散居各地, 形成許多部族, 其中以兩個部族最為有名: 一是偏西的姜姓部族, 炎帝神農氏為其首領; 一是偏東的姬姓部族, 黃帝軒轅氏為首領. 據說黃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孫, 後來分枝遷徙, 一個住在姬水附近, 另一住在姜水附近. 年代久了, 兩部風俗習慣都起了差異; 繁衍擴張以後, 再行接觸, 其後兩部更聯合對抗另一部族蚩尤.

以上所舉之例, 除炎帝姓姜, 舜帝姓姚外, 其餘全姓姬. 隨著年代變遷, 許多早期的氏已漸轉作姓了, 如商之後稱子姓, 夏之後稱姒姓等. 此情況至戰國遂演變至姓氏難分, 至漢代則通謂之姓而不稱氏了. 此因周朝行封建制度, 氏用以別身份之親疏貴賤, 秦漢之後取消封建, 無氏之必要, 故氏皆稱為姓, 姓氏就此不分了.

鄭樵通志, 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 姓氏分而為二, 貴者有氏, 賤者有名無氏. 姓可呼為氏, 氏不可呼為姓. 姓所以別婚姻, 故有同姓, 異姓, 庶姓之別; 氏同姓不同者, 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 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皆所以別婚姻, 而以地望明貴賤.]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當嚴密的制度, 是當時宗法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只有貴族才有姓氏, 貴族的遠支後代則失去氏, 而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 庶民若能在侯國任職獲得封邑, 則可有氏, 而其後人即以氏為姓, 此情形在春秋時開始普遍.

今再試以周朝封建諸侯為例, 略為介紹一下周初至春秋時姓和氏的大概情形. 周武王滅紂後大封宗室和有功臣子; 武王後代各王也有增封自己近支宗室及有功臣子, 成為周朝眾多的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大別之為二類: 一為周王室同姓(姬姓); 另一為異姓諸侯(異姓諸侯中和王室有親屬關係如通婚者稱異姓, 和王室無親屬關係者稱庶姓). 此外一些在夏和商時所封的諸侯也保存了下來.

周天子所生之子稱為王子, 繼位者是依嫡長子制度----立嫡以貴不以長, 立子以長不以賢之原則(正妻是王后, 所生之子稱嫡子; 其餘妃嬪所生之子皆稱庶子, 王后所生之子年紀未必最長, 但王后所生眾子中年紀最長者正常被立為太子, 將來繼承君位). 除了繼位的太子外, 其餘王子所生之子則稱為王孫. 王子可能在父王生前已被封為諸侯, 或在父王死後由繼位之兄弟封其為諸侯. 繼位之天子, 其所生之子又稱為王子, 這些王子的兒子又都稱為王孫, 如此類推一代一代傳下去.

王子和王孫就是身份, 故無需以氏稱也可. 但王孫之後便會失去身份, 在自己未建功立業之時, 要用父或祖之封邑作氏, 以表明自己之身份也.

諸侯之子皆稱公子, 通常皆各有封邑, 其中一子可繼承君位(正常情形下亦是依嫡長子之制度). 繼位之子其所生之子又皆稱公子. 然則這次一批公子和上一批公子如何區分其間之關係及公室之親疏呢? 這就要靠[氏]之建立來幫助了.

先從第一代說起, 第一代諸侯所生之子皆叫公子, 其繼位之兒子為第二代諸侯, 所生之子為第二代之公子, 如此類推有第三代, 第四代之公子……..(如魯孝公的諸子, 皆稱為孝公之公子; 繼其位之子是魯惠公, 惠公諸子則稱為惠公之公子, 繼惠公之子為隱公, 隱公諸子稱為隱公之公子).

第一代諸侯之公子, 除繼位者, 其餘公子所生之子稱為公孫(第一代侯之孫也,) 同理, 第二代諸侯其兒子(第二代公子)所生之子則稱為第二代侯之公孫也. 除了繼位之公子擁有侯國外, 其他公子通常會有封邑, 有了封邑, 即有氏, 故公孫皆以此氏稱. 但其封邑只能傳給其中一子(公孫), 繼位的公孫可就此氏一路傳下去. 其餘公孫只能分得邑中一些田地, 雖本身可用此氏, 但其所生的兒子可說與此氏之關係己很疏了, 再往下去, 則連氏也去了, 最多只能算是這氏族的一份子. 此所以云姓氏分而為二, 貴者有氏, 賤者有名無氏. 除非這些公孫之後能在諸侯國的朝廷謀得一官半職, 有所建樹, 獲取封邑, 才能得氏, 否則慢慢便等同庶民了. 公子和公孫的情況與王子和王孫類似, 公子和公孫之名稱就是身份, 但公孫之後就會失去身份, 所以也要用父或用祖之封邑或名字或謚號作為自己的氏也.

左傳魯隱公八年有如下的記載: [無駭卒, 羽父請謚與族. 公問族於眾仲, 眾仲對曰: (天子建德, 因生以賜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 諸侯以字為謚, 因以為族, 官有世功, 則有官族, 邑亦如之.) 公命以字為展氏.] 眾仲所言給了我們許多寶貴資料, 今試用語體文略為譯述眾仲所言, 再對整段作解釋.

[天子立有德的人做諸侯, 依照他的出生而賜姓, 分封土地而又賜給氏. 諸侯以他的字作為謚號, 他的後人便以此為族號, 累代做某個官職而有功, 他的後人就以官名做族號, 也有以封邑為族號的(這裡所指的族號是後起的族號, 其實指的就是氏)] 再看下釋.

[胙之土而命之氏]----疏云: 氏族一也, 所從言之異耳. 釋例曰: (別而稱之謂之氏, 合而言之則曰族.) 釋例言別合者----若宋之華元, 華喜皆出戴公(宋戴公); 向魚, 向鱗, 向蕩共出桓公(宋桓公), 獨舉其人則云華氏, 向氏; 并指其宗則云戴族, 桓族, 是其別合之義也. 又如魯國之仲孫氏, 叔孫氏, 季孫氏, 皆出自魯桓公, 合稱為三桓(桓族), 獨則稱其仲孫氏或季孫氏也.

謚號是古代帝王, 諸侯, 卿, 大夫, 大臣死後, 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予以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 例如:
魯隱公----姓姬名息姑, 生時叫公子息姑, 死後謚隱, 故尊稱為隱公.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 生時叫公子小白, 死後謚桓, 故尊稱為桓公.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 生時叫公子重耳, 死後謚文, 故尊稱為文公.

他們都没有氏, 這與賤者有名無氏不同; 因為他們是繼承君位, 身為諸侯, 即代表了嫡系, 無需用氏來區別其身份也.

現試用條列式略釋隱公八年整段話的意思.
1. 無駭其時為魯大夫, 他也是魯國的公族, 但與隱公比較算是遠支了.
2. 魯隱公是魯孝公的孫兒, 魯惠公的兒子(孝公---惠公---隱)
3. 若無駭是從孝公所出, 即高隱公一輩; 若從惠公所出, 即與隱公同輩, 此兩種情形都應被冠以公子的稱呼.
4. 若無駭之父是從孝公所出, 即無駭與隱公同輩; 若無駭之父是從惠公所出, 即無駭低隱公一輩, 如此則應被冠以公孫的稱呼.
5. 原來無駭的祖父公子展乃是魯孝公的兒子, 無駭的父親有公孫的身份. 到無駭則剛好為止, 没有了氏的身份. 故他生時只有名而無氏, 但他這族是從孝公分支出來的, 故可說是孝族.
6. 因他死時任魯國大夫, 所以死後同僚為他求身份.
7. 魯隱公問了命氏之法則後, 以無駭祖父的字----即公子展的展字, 作無駭的氏(後即演變為姓), 所以無駭的後人就稱為展氏了.
8. 題外話. 大家都聽過柳下惠此人了. 柳下惠即展禽, 名獲, 字季, 居柳下(一說封在柳下), 謚惠. 再正確一點說: 他姓姬, 氏展, 名獲, 字季, 死後被尊稱為柳下惠. 到他的孫輩又可以柳下為氏了. 他正是無駭的後代, 屬於魯孝公那支, 再往上追, 他也是周公的後代, 周文王的後代[但不是武王那支, 因周公與武王是兄弟也.]

名和字對今人而言較為簡單[但若看春秋人物殊不簡單], 今再略述如下:
禮記檀弓上: [幼名, 冠字, 五十以伯仲, 死謚, 周道也.] 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 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

由古一直至清朝, 自稱以名, 稱人以字; 唯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始可呼其名. 同輩之間若呼對方之名是不敬也.
從左傳可知, 在春秋時則慣以連名帶字稱呼一人.

孫叔敖, 相信大家都聽過此人, 但他並非姓孫名叔敖. 他是春秋時楚國人, 父親是蒍賈. 蒍是楚邑, 其上代可能封於此, 故以此為氏. (至於他們是否楚國公族, 待查, 或請方家有以教我.) 蒍賈兒子是蒍敖, 氏蒍, 名敖, 字孫叔, 左傳連字帶名稱他為孫叔敖.

左傳如此稱呼人例子多的是, 如: 百里[氏]奚之子, 名視, 字孟明[晉敗秦師於殽時之秦將], 左傳有時稱其為孟明, 有時則連字帶名叫他孟明視, 甚或叫百里孟明視.

又如: 楚國令尹子文的姪兒. 叫子越椒(楚國大夫後來也為令尹), 正確來說他是, 鬬氏, 名椒, 字子越. 他們是楚國公族, 故與楚同姓.

又如子產, 姬姓, 國氏, 名僑字子產, 又名子美, 謚成. 又被稱為公孫僑, 公孫成子,東里子產, 國子, 國僑, 鄭喬. 稱謂一大堆. 今釋如下:
鄭國始封君鄭桓公是周厲王之子, 由兄周宣王封於鄭. 子產父親公子發是鄭穆公之子, 故子產叫公孫僑. 與周室同宗當然姓姬. 公子發字子國, 子產以父之字為氏, 故稱國氏. 世代居住鄭國東里, 所以又叫東里子產. 僑通喬, 高大的樹木稱為喬, 有生長的意思, 產的意思是生, 與名的意思相合; 高大的樹木為美材, 所以別字子美. 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 兩個兒子先後成為鄭國國君, 其他的十一個兒子中, 三家被滅, 一家不為卿,人們就將為卿執政的七家統稱為七穆. 子產所屬的國氏便是執政的七穆之一. 因為執政故又稱鄭喬.

又如: 晉大夫士會, 他是士蒍之孫[氏士], 名會, 字季, 故又叫士季, 食邑於隨, 亦稱隨季子, 隨會, 隨季, 後兼邑范, 所以又叫范會, 謚武, 因此又叫隨武子, 范武子. 他的後代便以范為氏. 如士燮, 他是士會之子, 字叔武, 卒謚文子, 故亦稱范文子.

再如: 戰國之屈原, 當時已稱屈為姓了; 其實屈在先只是氏. 楚武王之子暇, 食邑於屈, 因以為氏, 屈原其後也. 所以屈原為楚之公族, 實楚之同姓也. 那麼楚又是何姓呢? 說來話長. 先看楚國之來源.

楚國國君芈姓熊氏, 芈即熊之意, 芈為音譯, 熊為意譯. 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孫, 昌意之子----帝顓頊高陽氏. 顓頊第五代曾孫吳回, 是帝高辛氏的火正, 帝命曰祝融. 吳回之子陸终, 生有六子, 幼子曰季連, 芈姓, 是楚之先祖. 季連之后曰鬻熊, 是周文王師, 成王時封其曾孫於楚, 子孫以熊為氏. 由此可見, 楚最原先實出自姬姓也.

又如: 至聖先師 孔子. 他是春秋魯國人, 但他的祖先源自宋國. 宋國始祖是微子啟, 他是商王帝乙的長子, 紂王的庶兄[微子啟雖與紂王同母, 但其母在生微子時還未成妃, 只能算是庶出]. 武王滅紂後封他於宋. 故宋國是子姓. 微子啟卒, 弟微仲繼位, 微仲第九代有名孔父嘉者, 曾任宋殤公之大司馬, 後與殤公同被華父督[宋國另一貴族]所殺;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乃避難奔魯, 木金父生祁父, 祁父生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粱紇, 孔子乃叔粱紇之子. 由此可知孔子本姓子, 孔只是氏.

貴族男子稱氏, 但貴族女子通常只稱姓. 氏是用來明貴賤, 姓是用來別婚姻, 兩者之作用不同. 上古同姓不婚, 對婦女來說, 姓比名更為重要. 待嫁的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等, 表示排行, 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媯, 季嬴等. 出嫁以後, 如果要加以區別, 約有以下之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之國名或氏----如齊姜, 呂姜, 晉姬, 鄭姬, 衞姬, 秦嬴, 陳媯, 國姜(國為氏).

嫁給別國的國君, 在姓上冠以配偶的國名----如秦姬(姬姓女子嫁給秦君), 魯姜(姜姓女子嫁給魯君), 齊姬(姬姓女子嫁給齊君).

嫁給別國的卿, 大夫, 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趙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 邑名]).

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謚號----如武姜(鄭武公妻), 昭姬(齊昭公妻), 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魯文公妃), 文姜(魯桓公妻).





_________________
公瑾未逢歌不畏, 子期既遇奏何慚.
周公子
周公子

文章數 : 1822

回頂端 向下

說姓氏談名字 Empty 回復: 說姓氏談名字

發表 由 孤鶴 2013-03-19, 20:56

引述詳明 只是姓氏由來 分支既繁 殊難追考 只能探原 難以詳審 而且 所記述追蹤者 率皆領袖名人之屬而不及其他 我輩後人要由有限資料中清理頭緒 確實是有困難處 所以夫子說 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殆亦有感於此
非不為也 不能也
孤鶴
孤鶴

文章數 : 4447

回頂端 向下

說姓氏談名字 Empty 回復: 說姓氏談名字

發表 由 周公子 2013-03-20, 11:10

謝謝 鶴兄!

焉能不慎重, 確是難!

子曰: 為命, 裨諶草創之, 世叔討論之, 行人子羽修飾之, 東里子產潤色之.

_________________
公瑾未逢歌不畏, 子期既遇奏何慚.
周公子
周公子

文章數 : 182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